劉醫師心理話
貝克特短劇-不是我 Not-I 第三回


Slide 6 我的組成與過渡現象

溫尼科特這位精神分析師說,我me的發現,是從非我not-me的發現而感知到不同的存在開始,接著有一段漫漫長路,從一點一滴感知身體被照顧的心理經驗的累積,形成自己。非我與我的分離,可能對嬰兒全能造成威脅,而需要一些協助,溫尼科特稱之為錯覺的過渡現象。

『人類生命的第三部分,這是我們不能忽視的一部分,是一種體驗的中間領域,其中內在現實和外在生活都在其中貢獻。這是一個不受質疑的領域,因為我們並未向它提出任何要求,唯一的要求是它應該作為個人的休息地存在,以繼續人類永恆的任務,即能夠保持內在和外在現實的分離而卻是相互關聯的。

…因此,我正在研究錯覺(illusion)的實質,那是嬰兒被允許擁有的東西,在成年後成為藝術和宗教的內在特徵』(溫尼科特,過渡現象與過渡客體,1953)

『我希望能夠理解,我所指的並不完全是小孩子的泰迪熊或嬰兒第一次使用的拳頭(拇指、手指)。...我關心的是第一次擁有的經驗,以及介於主觀和主觀被客觀感知之間的某個中間領域。』(溫尼科特,過渡現象與過渡客體,1953)

Sldie 7 我的過渡現象 I-not I, me-not me, I-me

溫尼科特說他注重的是人第一次感到擁有的經驗,而不是那個擁有的東西。我們注意一下,經驗這個事情,它來自於內在外在交會的集合,是神奇的,同時是創造與發現;而主觀是內在,主觀被客觀感知是外在,中間有一個連接區域,是主體可以擁有的經驗,這經驗在哪裡呢? 內在或是外在,都不是或都是,所以有一個中間的過渡空間,過渡現象在那裏,像是擁有這種事情,乃至感知這種經驗

所以,我對我的經驗是甚麼呢? 主觀是I,主觀被客觀感知的是me,然後,not-me是早就在的,Not I,是一種非我又是我的內在的悖論。

我會遇到的問題是,"我"這個人格,心智,在既有"我"這個身體與形象的外在存在,與內在的創造力與生命力的"我"的出現,之間,需要形成過渡空間中的過渡現象,負責處理me-not me之間(內在外在),I-me之間(主動被動,主觀客觀),I-not I之間(國王與人民),如此多元的現象,如何在生命裡感受到與整合不作亂呢?

(待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