劉醫師心理話
貝克特短劇-不是我 Not-I 第二回
2024-04-22


貝克特是位愛爾蘭、法國的作家,劇作家,1969他的作品曾得到諾貝爾文學獎,大家也許聽過的有名作品包括等待果陀、終局等,這次要介紹的劇本是,"不是我",是一齣小舞台劇的劇本,只有一位,或該說是半位演員,因為只有嘴巴在表演,演員一般身穿黑色衣服,只露出一張嘴巴在說話,內容片片段段,講述的內容彷彿是一位老婦人的某個內在聲音,從一位小女孩的小時候到變老的些許片段,像是夢那般,也可以像是人內在的紀錄者。

這是薩所羅蘭所舉辦的2023年9月的以文會友工作坊的主題之一,而在其中劉又銘醫師所報告的片段之二,在這裡摘錄呈現。

Slide 3 不是我說我的故事

不知她父母是誰- 沒聽說過- …幾乎就是立刻- 也就沒有愛- 沒那個- 沒有那種通常傾注在- 不會說話的嬰兒身上的- 在家中的- 沒有- 也根本沒有任何種類的任何的- 什麼愛都沒有- 後來任何階段也都沒有- 多麼典型- 什麼都沒有直到六十歲時... - 什麼? - 七十? - 老天爺呵- 直到七十歲時- 在鄉間亂走著- 漫無目的尋找櫻草- 為了做個花球- 走幾步便停下來- 凝望天空- 接著- 再走幾步- 又停下來凝望- 就這樣- 四處漫游著- 直到突然間- 逐漸地- 一切都暗下來- 所有那四月初清晨的光線都- 而她發現自己在... - 什麼? - 誰? - 不! - 是她! 【停頓,第一次動作】- 她發現自己在黑暗中 - 失去知覺 - 失去知覺 - 即使不完全是 - 因為她仍然能聽到嗡嗡聲 -(貝克特,Not I,中譯: 網路資訊)

Slide 4 繞過大腦,繞過我

她不知道 - 自己是什麼姿勢! - 是站著 - 還是坐著 - 但是那大腦... 什麼? - 是跪著? - 是的- 無論是站著- 坐著- 還是躺著的- 但是那大腦仍舊- 仍舊- 以某種方式- 因為她的第一個念頭是- 哦在這麼久之後- 像突然一道閃電- 撫養她長大的人教她相信- 和其他流浪兒一樣- 相信仁慈的- 【短暫地笑】- 上帝(貝克特,Not I,中譯: 網路資訊)

此前,1972年底,"不是我"這部短劇已經在紐約林肯中心首演…據說貝克特看完戲後極其憤怒,直白地告訴演員,“你毀了我的戲。” 他嫌Tandy的獨白太慢了,這齣戲應當是一種不自主的宣洩,極快的語速,“它作用於觀眾的神經,不是他們的大腦。”(網路資訊)

Slide 5 演員的舞台在大腦的後方

這戲想要繞過心智的作用,像是要企圖引發一種大腦中斷反應的經驗被找到。佛洛伊德在移情愛的闡述中,曾提到有某種被相信的東西(make-believe),在移情愛這場戲之中出現,像是想要告訴大腦或是我些甚麼,隨著失火的行動,鴉然而止。佛洛伊德本來的闡述,可能是要說明治療在移情愛之中中斷的阻抗作用;然而貝克特似乎嘗試演出來,某種被大腦相信的東西make-believe,這種當真的世界之外,有著一種有如失火之後的世界,而反覆重複需要被訴說的經驗。

這齣戲的訴求要脫離大腦,有過一種經驗的戲在重演,需要如此方能被看到。看這齣戲如果這經驗是: 嘴巴在說話,而甚麼是我,我在哪裡? 嘴巴在說的話是一種聲音,一種能讓神經反射的訊息,我是在哪裡的嗎? 跟動作和知覺的訊息在一起的嗎,或著是不在那裏的,於是有一種紀錄必須被重新審視,關於我在哪裡。

(待續)